视力保护色: | ||||
【导师简介】李献云 | ||||
| ||||
李献云 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精神卫生、心理治疗、危机干预、自杀 个人履历 学习经历: 2017.9 – 今 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职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精神卫生 2000.8 –2003.3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公共卫生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专业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986.8 - 1991.7 河南医科大学儿科系 医学学士学位,专业:儿科医学 工作经历 1991.8 -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 2017.7-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三科主任 2014.8- 北京大学教学医院副教授 2008.12-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2008.5-2017.7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副主任 2003.7-2007.4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教育培训科主任 2002.12-2003.6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研究科主任 1998.5-2000.8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副主任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主持(参研)课题 1.2017.7-2017.12: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资助的北京市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心理危机识别与危机干预技术推广”负责人 2.2017.6-2018.12:北京市科林利康医学研究有限公司资助的“关于生成用于探查中国患者COPD急性加重的COPD急性加重认知工具(CERT)并对工具中条目的信息和恰当性进行认知测试”项目负责人 3.2011.9-2014.2 :北京市科委资助的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问题解决治疗在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中应用的效果评估”的项目负责人(课题编号:Z111107058811075) 4.2010.7-2013.6 :和重庆医科大学合作开展2010年度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情绪与自杀问题的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应用》((卫科教规划便函〔2011〕20号),项目编号:201002003)其中《青少年情绪与自杀问题的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应用》,为课题主要参与人员 5.2010.9-2012.9 :施维雅第一届青年科研基金“心理危机热线评估、干预和随访的标准化与效果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6.2007.12-2010.12:美国国际自杀预防基金资助的“对自杀未遂者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社会支持——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课题负责人 7.2006.4-2009.6 :中国城乡居民的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8.2002.12-2008.12:具体负责我院费立鹏教授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张学教授合作开展的、由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的“提高中国的精神卫生研究质量并赞助开展多个高质量的小型研究项目” 9.2001.9-2004.12:具体负责我院费立鹏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李诚教授合作开展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当代中国社会对自杀的态度和自杀的文化寓意”项目,培训人员掌握定性研究方法及使用“QSR Nvivo”软件进行定性资料分析的技巧,组织人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制定出中国的“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问卷”,对量表进行修改和开展大范围调查 10.1998.5-2000.8:参与我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在全国20所综合医院开展的自杀未遂项目(即应用综合医院急诊自杀病人回顾性和现况登记表了解就诊于综合医院的自杀未遂病人的数目、特征和自杀方式等信息),负责登记表的制定、现场联系和人员培训等 11.1998.5-2000.8:参与我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费立鹏主任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杨功焕教授合作主管的在全国18个省的23个疾病监测点开展的“意外死亡原因的调查” 课题的现场调查、调查员培训、质量监督和部分联络工作等 12.1998.5-2000.8:具体负责我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费立鹏主任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何凤生院士合作主管的在全国4个地区开展的“综合医院自杀未遂的原因调查与随访”课题的各项工作,包括调查表及相应使用手册的制定与修改、现场选择、调查员培训、现场管理与协调、现场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以及资料分析等 13.1996.10-1998:参与CCMD-3的现场测试工作 14.1995.9-1998.4:作为研究人员参与我院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Jeffrey A Lieberman教授合作的“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研究项目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80余篇,其中近5年论文如下: [1]Cheng HG, Phillips MR, Li X, Zhang J, Shi Q, Xu G, Song Z, Ding Z, Pang S. Co-occurrence of DSM-IV mental disorders and alcohol use disorder among adult Chinese males [J]. Psychol Med. 2017,47(16):2811-2822. [2]李献云.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的价值.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7,17(2):77-81. (CSCD) [3]Phillips MR, Cheng HG, Li X, Yu G, Zhang J, Shi Q, Xu G, Song Z, Ding Z, Pang S. Prevalence, correlates, comorbidity, and age of onset of alcohol use disorders in adult males from five provinces in China [J].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17,173(2017):170-177. [4]安静,黄悦勤,童永胜,李献云,杨甫德. 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5):352-356. (CSCD) [5]任志洪,李献云,赵陵波,余香莲,李政汉,赖丽足,阮怡君,江光荣.抑郁症网络化自助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以汉化MoodGYM 为例[J].心理学报.2016, 48(7):818-832. (CSCD) [6]王翠玲,赵丽婷,范宏振,安静,李献云,王绍礼.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有精神障碍诊断史求助者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9): 672-677. (CSCD) [7]童永胜,吴承京,肖春玲,刘艳,岳琳琳,李献云,梁红.自杀意图客观强度量表的效度和信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 611-617. (CSCD) [8]庞宇,杨甫德,童永胜,赵丽婷,王翠玲,梁红,李献云,安静.北京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7):533-538.(CSCD) [9]杜霞,刘磊,安静,童永胜,刘涛,李献云. 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征与大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关系[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5): 276-280.(CSCD) [10]李献云.我国自杀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伤害医学(电子版).2015,4(3):1-7. (CSCD) [11]庞宇,李献云,童永胜,谭淑平,杨甫德,梁红,王翠玲.中国心理援助热线五年试点工作运行现状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3): 228-231. (CSCD) [12]Yang LH, Phillips MR, Li X, Yu G, Zhang J, Shi Q, Song Z, Ding Z, Pang S, Susser E. Marriage outcome and relationship with urban versus rural context for individuals with psychosis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China [J].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15, 50(10):1501-1509. [13]Jiao Y, Phillips MR, Sheng Y, Wu G, Li X, Xiong W, Wang L.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suicide among psychiatrists in Shanghai [J]. BMC Psychiatry. 2014 Mar 25;14:87. doi: 10.1186/1471-244X-14-87. [14]孙霞,张勇,寻知元,杨建立,李献云.儿童期虐待对成人自杀可能性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 2014,27(5): 325-327. (CSCD) [15]徐东,李献云,安静,梁红,童永胜,王绍礼,杨甫德,张学立,曹孔敬,许永臣.自杀未遂者的综合评估及与六年内再次自杀关系的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5):298-302. (CSCD) [16]赵丽婷,童永胜,李献云,王翠玲,梁红,王绍礼,杨甫德.北京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主要来电者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5):269-275. (CSCD) [17]安静,李献云,童永胜,梁红,王绍礼,杨甫德.北京市综合医院急诊科自杀患者的自杀特征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4):242-246. (CSCD) [18]徐东,李献云,张学立,王绍礼,童永胜,杨甫德,曹孔敬,许永臣.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的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2):111-115. (CSCD) [19]安静,张亚利,李献云,童永胜,梁红,王绍礼,杨甫德,赵丽婷,岳琳琳,徐东.北京市综合医院心理卫生服务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2):87-92. (CSCD) [20]Yang LH, Phillips MR, Li XY, Yu G, Zhang JX, Shi QC, Song ZQ, Ding ZJ, Pang ST, Susser E. Employment outcome for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v. urban Chin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3, 203:272-279. [21]Jiang CL, Li XY, Phillips MR, Xu YC.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of medically serious attempted suicides in rural China [J]. 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 2013, 25(1):22-31. 参编教材或专著: 1.李献云,梁红.第八章 创伤治疗. 见:胡佩诚,赵旭东,主编.心理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53-185. 2. 李献云.15自杀自伤.见:杨甫德,陈彦方,主编.精神科急症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21-238. 3. 李献云.3.13心理危机干预.见:杨甫德,陈彦方,主编.精神科急症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32-142. 4. 李献云.第二十二章 自杀倾向与自杀行为.见:李占江,主编.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06-318. 5. 李献云,编著.问题解决治疗热线干预培训教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6. 李献云.第十二章 自杀行为流行病学研究.见:曲成毅,主编.社会心理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52-262. 7. 李献云.第8章 EAP与危机干预:员工常见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见:张捷,总主编.EAP前沿实践动态论丛.第一辑,EAP国际动态与中国实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302-313. 8. 李献云.社区老年人对自杀的态度及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见:樊富珉,贾烜,主编.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08-218. 9. 李献云,刘薇.第十章 自杀与蓄意自伤.见:刘新民,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本科应用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用《变态心理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7-191. 10. 李献云,刘薇. 第十章 自杀与蓄意自伤.见:刘新民,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本科应用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用《变态心理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1-224. 11. 李献云,赵然.第三章 监控干预能力.见:时勘,主编.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程《员工援助师》.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68-108. 12 李献云.21.自杀相关失眠的防治.见:杨甫德,陈彦方,主编.《中国失眠防治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2-440. 13. 李献云,梁红.第九章:病理性成瘾行为.见:张宁,主编.《异常心理学高级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1-220. 14. Hendin H, Xiao SY, Li XY, Huong TT, Wang H, Hegerl U, Phillips MR. (2008) Chapter 10 Suicide prevention in Asia: future directions. In H. Hendin, M.R. Phillips, L. Vijayakumar, J. Pirkis, H. Wang, P. Yip, D. Wasserman, J. Bertolote, & A. Fleischmann (Eds.), Suicide and Suicide Prevention in Asia (pp. 97-108).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5. 李献云,费立鹏.第五章:自杀和自杀干预的研究方法.见:王声湧,林汉生,主编.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3-218. 科研成果获奖: 1.2016.2:我国自杀行为特征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及应用(获奖编号2015医-3-004)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2011.4.24:《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在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 3.2006.12.18: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0期发表的《农村地区综合医院诊治的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获奖(作者回龙观医院李献云等,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类期刊中唯一的获奖文章) 4.2005.10: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05年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北京50家综合医院非心理科病人重性抑郁发作者的特征》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教学工作 主讲《精神病学》、《人际关系心理学》 社会工作 2006-现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自杀干预学组常务委员 2010-现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务委员 2013.12-现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民族心理与精神医学学组委员 2015.1-现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自杀干预学组组长 2015.4-现在,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5.5-现在,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春期医学心理行为发育学组委员 2015-现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5.5-现在,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其他 荣誉奖励: 1.2016.3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誉称号 2.2015.2 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和北京市应急志愿者服务总队颁发的2014年度“优秀应急志愿者” 3.2014.9 北京回龙观医院2014年度“优秀教师” 4.2014.4 北京市第十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5.2014.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2013年度优秀提案 6.2013.7 2011-2012年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7.2013.3 北京回龙观医院2012年度“优秀科普宣传专家” 8.2013.1 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9.2012.9 北京回龙观医院2012年度“优秀教师” 10.2012.6 北京回龙观医院2011-2012年度“优秀医师” 11.2011.12 《如何走出“模仿自杀”的心理怪圈》获2010年度卫生好新闻评选(科普类)优秀奖 12.2011.10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优秀心理卫生工作者 13.2011.9.10 北京回龙观医院2011年度“金牌教师” 14.2011.9. 16 2009-2010年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15.2011.6 入选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首批“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16.2011.1.18 北京回龙观医院2010年度“优秀员工” 17.2009.9.10 北京回龙观医院2009年度“优秀教师” 18.2006.9.10 北京回龙观医院2006年度“十佳教师” 19.2006.1.9 北京回龙观医院2005年度“优秀员工” 20.2005.12.13 北京回龙观医院2005年度荣获全院教学比赛“二等奖” 培训交流 1.2012.6.5:获得美国认知治疗研究院颁发的认知行为(CBT)治疗师资格证书 2.2012.4.9:获得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颁发的问题解决(PST)治疗师资格证书 3.2011.11.14-2011.11.16: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精神病学系问题解决治疗(PST)培训 4.2010.12.1-2011.11.30:美国贝克认知治疗与研究研究所CBT校外培训项目学员并取得合格证书 5.2009.10.19-2010.10.18:美国贝克认知治疗与研究研究所CBT校外培训项目奖学金学员 6.2007.6.10-6.16: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举办的“Summer Research Institute on Suicide Prevention”培训班(Level 1) 7.2007.1-2007.12: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以“Fogarty Fellow”身份参加“International Ment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项目培训 8.2006.2.27-3.3: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格里菲斯大学De Leo教授举办的“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RT study”流程和方法学培训班 9.2005.9-2006.8: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北京回龙观医院“自杀学研究生班”学员 10.1993.10-1994.5:北京市卫生局,高级英语强化班(外教)学习,结业 11.1993.8-1994.1: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进修,结业 | ||||
(编辑:) | ||||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 ||||
[全文下载]: | ||||
| ||||